

“君子之学也,入乎耳,着乎心,布乎四体,形乎动静。
端而言,蠕而动,一可以为法则。”——荀子
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父母的一举一动、一言一行,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教育机缘,都对孩子性格和品德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。培养孩子优良的行为和习惯,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。
2020年初,本该在敞亮教室重逢的我们,却因为疫情被隔离在方寸之地。但好在即使相隔万里,线上教学也把我们联系在了一起。线上教学,比平时更考验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、生活能力和学习习惯。我们有幸邀请了七年级辜鸿铭班李思颖同学的妈妈,聊一聊她和格校的故事,分享她在这段非常时期中“小小家庭里大大的智慧”。(以下为李思颖妈妈口述)

– 和格校的缘起 –
◆ ◆ ◆ ◆
思颖转到格鲁伯学校后,已经度过了1年的时光。回想从前她在公立学校的时候,除了生活上的指导,我也一直在帮她做学习上的规划,虽劳形苦心,却效果甚微,在五年级的时候,她慢慢显示出现了一些叛逆的迹象,于是我当机立断,决定给她转学。
与格校结缘,是因为林校长的一句话:“孩子是因为喜欢一个老师,才会喜欢一门课程。”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。格校有良好的氛围、有爱的老师,孩子就愿意主动去学习。我在学校的教育和老师的引导下,再帮助孩子做规划,就会事半功倍。在来格校之前,学习是“我要她做”,来到格校之后,渐渐变成了“自己要怎么做”。
在格校的这1年里,思颖在行为和思想上发生了积极的转变,这让我倍感欣慰。
首先,她原来的学校的学习比较功利化,来到格校之后,分数不再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。她开始发现,原来很多事情并不只有对错之分,勇敢表达不同意见也可以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赞扬,她越来越愿意表现自己。
第二,她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,无论是看书还是实验,她都有自己的想法,而且这个想法不依附于包括老师在内的任何一个人,是她真正的独立思考的过程。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,没有了标准答案的这种束缚,孩子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才能被激发出来。
第三,在孩子身上我看到了组织能力和领导才能。学校经常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,生物老师告诉我,孩子会在生物实验中,分配每个人的工作任务,指导整个实验流程,在学习中表现了很强的逻辑性,会主动的去思考流程上和管理上的问题,这让我觉得挺意外和惊喜。

李思颖(左一)和同学、老师的合影

李思颖和同学一起大秀厨艺
– 那些温暖的小事 –
◆ ◆ ◆ ◆
现在思颖对于各门课程,都有强烈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。其实并不是我做了多少工作,而是她太喜欢格校的老师了,所以她认为这些课都很有趣。这也印证了林校长说的那句话。我认为,格校的老师,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老师。这并非我的夸张,孩子喜欢老师,这就是最直接的体现。在我所接触的格校老师中,所有的老师无一例外的都非常的友善和专业,他们总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,而不是站在高处俯视孩子。他们跟孩子是好朋友,所以孩子就非常愿意学习和听他们的话。
思颖很乐于跟我分享她和老师的故事,有几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。
思颖喜欢绘画,也练过书法。但是以前公立学校作业很多,她的书写就不是特别好,我很着急,不断地督促她,老师也经常批评她并要求她练字,但是越说她就越紧张,反而越写越糟。来到格校后,我也经常和思颖的导师郑老师沟通,但郑老师并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严厉,也没有迫切地要求她把字写好,他只是会不时地提醒她,尽量把字写工整。我感觉他们好像并不着急,所以我慢慢地也就放下心,觉得实在学不好,那就先放弃吧。但是最近这段时间,我惊奇地发现,当我不再强调这个事情的时候,她的字竟然有了很大进步,和以前简直判若两人。前两天上课的时候,她欣喜地告诉我,郑老师表扬她的字有很大进步。我和郑老师沟通这件事的时候,郑老师说了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。他说:“孩子总是在被鼓励的地方成长。”我觉得说的真的很好,当我们不断地强调孩子的错误的时候,就会反过来加深她这种错误的印象。当我们选择遗忘,或者说,暂时放下这个问题的时候,孩子可能会在不经意间成长。
还有一件学习之外的小事,因为思颖一直在学习小托福,比较辛苦,有一次在晚自习的时候实在太困了,就睡着了。这件事如果发生在其他学校,老师一定会批评她,甚至会请家长。但是格校的老师并没有那么做。那天放学后,她跟我说,“妈妈,我今天上自习课,睡了两节课。”我当时心里一紧,问道:“那老师批评你了吗?”她说没有。紧接着我就接到了冯老师的微信信息,冯老师问我:“孩子是不是太辛苦了?她从来没有这种情况,上课居然睡着了,希望您多关心孩子的身体情况,不要给她太大压力。”说实话,我听到后非常感动,我从未见过有老师会以这种温暖的角度和家长沟通。
生物老师何老师是思颖进校以来遇见的第一位老师,所以思颖对她的印象很深。她不光教授了思颖在专业课上的知识,在生活上也是她很好的朋友。她会引导思颖在生物实验中如何去思考问题,怎么样规划流程,也会指导她多阅读相关书籍。这段非常时期,老师安排她和班里的几个孩子一起成立了一个新冠病毒研究小组,针对这个病毒进行一些她们认知范围的研究,还做了一个PPT。我觉得做的很好。


李思颖和小组同学完成的新冠病毒研究PPT

李思颖的蚂蚁研究记录
还有一位老师是猗兰画社的肖老师。思颖很喜欢画画,但是又有一些不自信。肖老师给了她很多鼓励,在平时经常给思颖发一些推文或者图片,引导她去思考。在教育方面,肖老师表现出了她特有的耐心和专业。所以,即便思颖的学习任务日渐繁重,她对画画热情并没有减少,并且更愿意去思考绘画作品的背后的故事,去阅读绘画相关的书籍。

李思颖的绘画作品,她说:“我喜欢我的校园,它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学校,我希望可以把它的一草一木都记录下来。”
1、
2、
3、
4、
5、
6、
在家隔离期间,李思颖创作的新冠病毒预防小贴士的漫画。
我非常感谢她身边所有的老师,他们不限于教书,更多的是从孩子的角度在育人,但是反过来又促成了孩子的学习和成长。
– 小家庭里的大智慧-
◆ ◆ ◆ ◆
由于新冠病毒的疫情影响,本学期采用了线上教学的模式。我认为,线上学习的方式是在目前的这种情况下,我们能够选择的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方式。思颖适应的也很好,她还是保持着在校时期的作息,并且有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,可以自己来安排时间、规划学习任务。我一直认为,生活上的规划最重要,首先要做一个有计划有规划的人,学会调理自己生活,再去安排学习上的规划,才会更顺理成章。


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,是李思颖每天在家的必修课。
我从小帮助她养成这样一个习惯:做任何事情之前,不着急去做事情的本身,而是要站在一个高度去看现在所面临的问题,然后着手做一个大的规划,再分解到每门学科,分解到每一天。我经常告诉她,“磨刀不误砍柴工。”思颖在这样的影响下,渐渐地就培养了生活规划的意识和能力。
在线上学习的这段时间,思颖在家一直坚持阅读和绘画。格校有一点让我非常赞同,就是很重视学生的阅读,将阅读变成了一门重要的课程。思颖来格校之后,阅读量扩充很多,涉猎也很广泛,她把阅读当做了一种兴趣,每天都会抽出时间读书,并在阅读中培养思辨性意识。

李思颖的英文仿写作品
李思颖的作文
因为在家待的时间比较长,所以我们的亲子交流也变多了。我和孩子之间的关系,比起母女,更像是无话不谈的朋友,我不再特别关注她的学习,而是和孩子分享生活中的趣事,在其中,也蕴含着对生活观、世界观、价值观的沟通,在这样的过程中。她也逐渐的知道了如何去和身边人去相处。
来到格校近一年来,在学校和老师的影响下,我的关注点已经发生了变化,以前我总是关注她学习的一些细节,学了什么课文、布置了什么题目,甚至帮她总结一些错题。而现在,我从这方面转移出来了。我觉得这都是她自己应该做的事情。对于我来说,首先是要给予她足够的信任,我相信她能做好。如果出现了困难,我要做的就是协助她,帮她提供一些解决困难的途径,告诉她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这些困难。让她学会解决遇到的困难,掌握一些解决困难的方法,知道怎么与人沟通,怎么来评判自己,最后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计划,我觉得这个更重要,这也是她应该学会的一种生活的方法。
来到格校的思颖,宛如一朵徐徐开放的花,逐渐绽放最好的自己。而良好的家校共育,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。
end
采访:罗小灰
排版:罗小灰
版权声明:本文系格鲁伯学校原创作品,文字和图片版权归格鲁伯学校所有,转载需授权。